聯系我們
聯系人:曹先生
手機:18126408709
電話:0755-89698801
郵箱:cxiong@ekttg.com
聯系人:曹先生
手機:15989859613
電話:0755-28859448
郵箱:enkaite@163.com
網站:http://www.eventfultimes.net
行業新聞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新聞 >
高增長背后:中國手機產業亟待打破“性價比”魔咒
發布時間:2016-04-30 瀏覽量: 新聞來源:深圳市恩凱特精密技術有限公司
眾所周知,智能手機產業似乎正在遭遇創新以及以創新為驅動的銷量的挑戰,為此,全球智能手機創新代表的蘋果無奈之下在不久前打破自身iPhone的發布規律,推出了定位中端市場的iPhone SE,但由于只是價格的降低,其迅速遭到了業內,甚至是“果粉”的吐槽,而諸多分析機構也不看好iPhone SE和整個iPhone在未來智能手機市場的表現,實際上就連蘋果自己都不得不首次調低其下個季度iPhone的出貨量,可見蘋果這個智能手機產業的代表真的是遇到了瓶頸。
與此同時,全球另外一家智能手機產業代表之一的三星,由于其銷量的不振,為了改善經營狀況,日前則啟動了18年來的首次削減研發投資的計劃,而從今年年初至今三星電子已經在總部裁員2480人。至于新推出的旗艦機Galaxy S7/S7 Edge業內也是褒貶不一。盡管三星方面稱,其Galaxy S7/S7 Edge銷量火爆,但鑒于此前Galaxy S6/S6 Edge銷量有過虛報的“前科”,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三星聲稱的Galaxy S7/S7 Edge銷量火爆有“吹牛”之嫌。
就在蘋果、三星等國外手機廠商一片低迷之時,中國的手機廠商在智能手機產業中則表現得風生水起。據相關統計,去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排名前10的廠商中,中國手機廠商就占據了7席,更出乎意料的是,中國手機廠商在攫取市場份額的同時,其價值也正在通過不斷上漲的價格(步入中高端市場)得以體現。
全球權威市場統計機構尼爾森近日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購買越來越多的高價智能手機,其中2015年1月時2000元以上智能手 機占比36.9%,到了12月時增加到45.7%。2015年12月,在2000元以上智能手機中外國品牌占有的市場份額為38%。比如華為、OPPO和Vivo,這些品牌在2000元以上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不斷增長。在2000元以上的智能手機市場,華為的份額增長最快,2015年1月時華為份額只有0.34%,但到了12月卻上升到2.13%。
另據IDC對于2015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統計顯示,不論是從平均售價(以下簡稱ASP)還是從出貨量同比增長率來看,華為均是最大的贏家。具體表現在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排名前5的手機廠商中,華為ASP同比增長率最高,達到20.9%,甚至高于蘋果15.7%的增長率,而國內另外進入前5的3家國內手機廠商的ASP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出貨量上,華為也以53%的同比增長率居國內手機廠商之首。
對此,IDC的相關分析認為:雖然業內對智能手機市場的關心一直以三星、蘋果為中心,但華為也不容忽視,季度和全年增長數據說明華為已經成長為國際性品牌。此外,鑒于中國經濟放緩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在中國只有極少數企業成功走向國際,實現了多元化,華為正是這樣的企業,它的出貨一半來自中國之外,今年華為將牢牢占據第三名的位置。而隨著華為旗艦手機數量的增加,以及200美元至500美元手機的出貨量的增長,華為將繼續影響三星和蘋果的出貨。由此可見,華為已經成為中國手機廠商在高端市場挑戰蘋果和三星的代表,隨之而來的問題,究竟是什么讓華為或者說其代表的中國智能手機產業取得如此成績?
巧合的是,就在諸多分析機構發布去年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相關報告之時,Blancco Technology Group公布了2015年第四季度的移動設備性能與健康狀態報告,其中特別提到了手機故障率問題。統計數據來源于診斷測試平臺SmartChk,涵蓋了數百萬Android、iOS手機和平板,其中Android設備占了故障設備總量的85%,iOS只占15%,而在Android設備中,三星占了27%,然后是聯想21%、摩托羅拉18%、小米11%、華碩8%。其中攝像頭、觸摸屏、電池充電、麥克風、性能是全球都最常見容易出問題的地方。而在剛剛過去的中國“3·15”消費者日中,手機質量再次成為市場和用戶投訴最多的產品,其中被投訴的廠商中就不乏Blancco Technology Group統計中出現的國內手機廠商。
針對上述的事實,我們只要稍加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廠商無一例外均是以所謂“性價比”作為賣點。例如小米去年銷售的手機中,主打“性價比”的紅米系列占據了其出貨量的大部分,其中最廉價機型紅米2A的售價只有76美元。盡管價格如此之低,但小米手機的銷量卻出現了增速放緩,未達預期銷售目標,甚至由此導致了業內對于此前小米估值過高的質疑,而聯想“的性價比”策略不僅使其銷量下滑,還導致了聯想近幾年最大的集團虧損。對于如此的事實,我們不得不質疑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性價比”策略的內涵究竟是什么?是否是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未來?
就在業內為中國手機廠商逆勢崛起,但某些廠商以“性價比”之名可能會導致崛起中的“水分”(即有量無質,甚至是無質無量)之時,前述表現突出的華為在日前則憑借“以客戶為中心的華為質量管理模式”獲得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組織實施的中國質量領域最高政府性榮譽—“中國質量獎”。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國內質量領域最高政府性榮譽,“中國質量獎”由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家質檢總局負責組織實施,每兩年評選一次。第二屆中國質量獎授予為建設質量強國做出突出貢獻,在全社會具有顯著示范帶動作用的組織和為提高我國行業和地方質量水平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那么華為為何會獲得如此殊榮?是否名致所歸?
我們僅以前述Blancco Technology Group統計中最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的手機攝像頭為例,據稱為解決一個在跌落環境下致損概率為三千分之一的手機攝像頭質量缺陷,華為會投入數百萬元人民幣不斷測試,最終找出問題并解決,而更讓我們吃驚的是,華為對于質量的苛求竟然細化到手機攝像頭中用到的對焦馬達。例如針對馬達中采用的一種膠水,膠水的質量最終會影響手機在拍攝時的對焦靈敏性和速度,而如果想要給消費者帶來極致的使用體驗,除了要管理好攝像頭的供應商,同時還要管理好馬達和膠水的供應商,只有這樣才能夠給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終端產品。我們通過華為看到的是,所謂的產品質量不僅企業自身對于產品本身事無巨細的把控,而是涉及到與產業鏈相關廠商高度緊密合作的系統工程。試想一下,業內有多少廠商可以做到這種對于產品質量的苛求和將其上升到系統工程的程度?
除了上述之外,華為的創新在質量的保證上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眾所周知,作為通信設備企業,華為有最新的CPU、GPU,還有最新的Modem通信技術,可以利用這些最新的技術優勢轉換成市場和用戶需要的高質量手機產品,而這些是許多友商所不具備或者說短期內難以趕超的。更為重要的是,華為公司有一個明確的規定:華為公司要做業界標桿,質量標桿,如果產品的質量和業界標桿有差距,就要快速趕超。為此,華為每年以不低于30%的速度去改進質量,即使成為業界標桿之后,每年依然要以20%的改進率去改進質量。在此,我們看到的是對于質量苛求已經是華為企業DNA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恐怕才是根本。
高質量的產品自然帶來的是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飛速提升。2014年華為成為中國大陸首個上榜Interbrand“Top100”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榜的公司,排名第94。2015年10月,華為再次上榜Interbrand“Top100”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名提升至第88位。而在2016年Brand Finance剛剛公布的“全球最具品牌價值百強”報告中,華為以超過197億美元的品牌價值排名第47位,成為惟一一家躋身Top 50的中國科技公司,并被美國國際信譽研究院評為十大中國消費者最尊敬企業中的惟一的一家中國公司。
伴隨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華為手機以價值驅動的“質價比”模式得到市場和用戶的認可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且有可能就此打破中國智能手機產業之前依然是“性價比”占主導的大而不強的魔咒,為中國智能手機產業未來“質價比”的良性產業發展模式提供很好的借鑒。

就在蘋果、三星等國外手機廠商一片低迷之時,中國的手機廠商在智能手機產業中則表現得風生水起。據相關統計,去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排名前10的廠商中,中國手機廠商就占據了7席,更出乎意料的是,中國手機廠商在攫取市場份額的同時,其價值也正在通過不斷上漲的價格(步入中高端市場)得以體現。
全球權威市場統計機構尼爾森近日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購買越來越多的高價智能手機,其中2015年1月時2000元以上智能手 機占比36.9%,到了12月時增加到45.7%。2015年12月,在2000元以上智能手機中外國品牌占有的市場份額為38%。比如華為、OPPO和Vivo,這些品牌在2000元以上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不斷增長。在2000元以上的智能手機市場,華為的份額增長最快,2015年1月時華為份額只有0.34%,但到了12月卻上升到2.13%。
另據IDC對于2015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統計顯示,不論是從平均售價(以下簡稱ASP)還是從出貨量同比增長率來看,華為均是最大的贏家。具體表現在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排名前5的手機廠商中,華為ASP同比增長率最高,達到20.9%,甚至高于蘋果15.7%的增長率,而國內另外進入前5的3家國內手機廠商的ASP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出貨量上,華為也以53%的同比增長率居國內手機廠商之首。
對此,IDC的相關分析認為:雖然業內對智能手機市場的關心一直以三星、蘋果為中心,但華為也不容忽視,季度和全年增長數據說明華為已經成長為國際性品牌。此外,鑒于中國經濟放緩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在中國只有極少數企業成功走向國際,實現了多元化,華為正是這樣的企業,它的出貨一半來自中國之外,今年華為將牢牢占據第三名的位置。而隨著華為旗艦手機數量的增加,以及200美元至500美元手機的出貨量的增長,華為將繼續影響三星和蘋果的出貨。由此可見,華為已經成為中國手機廠商在高端市場挑戰蘋果和三星的代表,隨之而來的問題,究竟是什么讓華為或者說其代表的中國智能手機產業取得如此成績?
巧合的是,就在諸多分析機構發布去年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相關報告之時,Blancco Technology Group公布了2015年第四季度的移動設備性能與健康狀態報告,其中特別提到了手機故障率問題。統計數據來源于診斷測試平臺SmartChk,涵蓋了數百萬Android、iOS手機和平板,其中Android設備占了故障設備總量的85%,iOS只占15%,而在Android設備中,三星占了27%,然后是聯想21%、摩托羅拉18%、小米11%、華碩8%。其中攝像頭、觸摸屏、電池充電、麥克風、性能是全球都最常見容易出問題的地方。而在剛剛過去的中國“3·15”消費者日中,手機質量再次成為市場和用戶投訴最多的產品,其中被投訴的廠商中就不乏Blancco Technology Group統計中出現的國內手機廠商。
針對上述的事實,我們只要稍加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廠商無一例外均是以所謂“性價比”作為賣點。例如小米去年銷售的手機中,主打“性價比”的紅米系列占據了其出貨量的大部分,其中最廉價機型紅米2A的售價只有76美元。盡管價格如此之低,但小米手機的銷量卻出現了增速放緩,未達預期銷售目標,甚至由此導致了業內對于此前小米估值過高的質疑,而聯想“的性價比”策略不僅使其銷量下滑,還導致了聯想近幾年最大的集團虧損。對于如此的事實,我們不得不質疑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性價比”策略的內涵究竟是什么?是否是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未來?
就在業內為中國手機廠商逆勢崛起,但某些廠商以“性價比”之名可能會導致崛起中的“水分”(即有量無質,甚至是無質無量)之時,前述表現突出的華為在日前則憑借“以客戶為中心的華為質量管理模式”獲得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組織實施的中國質量領域最高政府性榮譽—“中國質量獎”。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國內質量領域最高政府性榮譽,“中國質量獎”由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家質檢總局負責組織實施,每兩年評選一次。第二屆中國質量獎授予為建設質量強國做出突出貢獻,在全社會具有顯著示范帶動作用的組織和為提高我國行業和地方質量水平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那么華為為何會獲得如此殊榮?是否名致所歸?
我們僅以前述Blancco Technology Group統計中最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的手機攝像頭為例,據稱為解決一個在跌落環境下致損概率為三千分之一的手機攝像頭質量缺陷,華為會投入數百萬元人民幣不斷測試,最終找出問題并解決,而更讓我們吃驚的是,華為對于質量的苛求竟然細化到手機攝像頭中用到的對焦馬達。例如針對馬達中采用的一種膠水,膠水的質量最終會影響手機在拍攝時的對焦靈敏性和速度,而如果想要給消費者帶來極致的使用體驗,除了要管理好攝像頭的供應商,同時還要管理好馬達和膠水的供應商,只有這樣才能夠給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終端產品。我們通過華為看到的是,所謂的產品質量不僅企業自身對于產品本身事無巨細的把控,而是涉及到與產業鏈相關廠商高度緊密合作的系統工程。試想一下,業內有多少廠商可以做到這種對于產品質量的苛求和將其上升到系統工程的程度?
除了上述之外,華為的創新在質量的保證上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眾所周知,作為通信設備企業,華為有最新的CPU、GPU,還有最新的Modem通信技術,可以利用這些最新的技術優勢轉換成市場和用戶需要的高質量手機產品,而這些是許多友商所不具備或者說短期內難以趕超的。更為重要的是,華為公司有一個明確的規定:華為公司要做業界標桿,質量標桿,如果產品的質量和業界標桿有差距,就要快速趕超。為此,華為每年以不低于30%的速度去改進質量,即使成為業界標桿之后,每年依然要以20%的改進率去改進質量。在此,我們看到的是對于質量苛求已經是華為企業DNA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恐怕才是根本。
高質量的產品自然帶來的是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飛速提升。2014年華為成為中國大陸首個上榜Interbrand“Top100”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榜的公司,排名第94。2015年10月,華為再次上榜Interbrand“Top100”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名提升至第88位。而在2016年Brand Finance剛剛公布的“全球最具品牌價值百強”報告中,華為以超過197億美元的品牌價值排名第47位,成為惟一一家躋身Top 50的中國科技公司,并被美國國際信譽研究院評為十大中國消費者最尊敬企業中的惟一的一家中國公司。
伴隨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華為手機以價值驅動的“質價比”模式得到市場和用戶的認可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且有可能就此打破中國智能手機產業之前依然是“性價比”占主導的大而不強的魔咒,為中國智能手機產業未來“質價比”的良性產業發展模式提供很好的借鑒。
上一篇:2016年三大音頻趨勢
相關新聞
- 2016-04-212016Q1全球智能手機出貨排名及中國品牌TOP5
- 2016-04-27頂級大廠扎堆在中國設廠 中芯國際現狀受關注
- 2016-04-30高增長背后:中國手機產業亟待打破“性價比”魔咒
- 2016-05-03中國智能機日趨成熟 較高定價手機崛起
- 2016-05-312016年Q1攝像頭芯片出貨量排名,第一是家中國廠商
- 2017-02-20六問中國手機變局:性價比會成為歷史嗎?
- 2017-04-17中國手機稱霸印度,印度手機敵不過請政府撐腰
- 2016-05-05360手機f4能否打贏千元機之戰